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於一九七五年拍攝的《中國超人》,被喻為華語地區首齣科幻超人電影,其角色主要參考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出現的超人系列電影。儘管如此,《中》在當年所投入的資源和心力,仍然值得致敬。往後下來,香港電影人偶爾都會拍攝科幻電影,但是屈指可數,原因十分簡單:投資巨大,耗費心力,虧本機會甚高。然而,有些人總愛冒險……
《明日戰記》也許就是這樣一齣電影。就像大部分科幻電影一樣,《明》的故事看似複雜,其實十分簡單,總之就是地球人類面臨危機,一些不畏艱難危險的人士挺身而出,對抗外敵和怪獸,最終拯救人類不致滅絕。
《明》的故事枝葉有點轉折,但主要脈絡不離其中。古天樂和劉青雲兩位香港影星飾演泰來和重生,單是名字已經寓意十足。一百分鐘的場景和情節充滿港產電影風味。例如二人在被毀壞的屋宇環境中拿取基因子彈,從不同高度的樓層越過障礙,重生拋出救火用的喉管給泰來借力和連繫,可是基因子彈卻隨時掉失。該場戲沒有什麼對白,但是時間形成迫力,危機感逐步加強,令觀眾透不過氣。另一方面,《明》與西方荷里活科幻電影的最明顯分別,乃是《明》仍著重表現角色的拳腳對打,埋身肉搏的場面比比皆是。由是,觀眾雖仍然看得投入和緊張,但又有強烈的港產功夫電影感覺。
「有時候,觀眾購票進場看戲並不一定因為該齣戲好看,而是要印證其他事情……」我聽過一位劇評界前輩如是說?!睹鳌返拇蟛糠謭雒?,不論是戰士與怪獸對打,抑或是城市被破壞的狀態,都需要電腦特技高度配合。演員也許很多時候在虛擬場景演戲,但是身上穿著的盔甲戲服十分沉重,困難可想而知。電影公司冒險投資拍攝,都是為了香港電影的明日發展。作為觀眾,還有不支持的理由嗎?